化州市人民医院

医疗资讯

您的位置: 首页 医疗资讯健康科普详细

健康科普丨打破“高血压”认知误区,科学守护健康防线

本文来源: 系统管理员

 

在生命的舞台上,高血压如同一个隐秘的敌人,它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我们身边,一旦发作,便可能引发中风、冠心病、心力衰竭、肾衰等一系列严重疾病。然而,在高血压防治的道路上,谣言和误区却如同迷雾般困扰着许多人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些谣言的面纱,还原高血压防治的真相。

 

误区一

无头痛头晕,高血压就不严重?

这个说法也太过绝对了!

高血压素有“隐形杀手”之称,76%至86%的患者并无明显头痛头晕症状。然而,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悄然损害血管、心脏、肾脏和大脑,引发心脏病、肾衰竭、脑卒中等致命并发症。研究显示,无头痛症状的患者因缺乏警示,往往忽视血压管理,导致长期预后更差;而头痛患者虽短期风险较高,但因及时就医,全因死亡率反而更低。

高血压的危害与症状无关,关键在于血压长期未达标对器官的慢性损伤。我国指南强调,高血压管理需通过生活方式调整(如限盐、运动)和规范用药来稳定血压,即使无症状也需定期监测,避免血压波动带来的不可逆伤害。记住,无症状≠无风险,科学控压才是健康守护之道。

 

误区二

医疗技术发达,高血压能根治?

别被误导!

高血压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。

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占少数,由明确疾病引发,治疗原发病后血压可能恢复正常。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占绝大多数,病因复杂(涉及遗传、血管老化、肥胖等多因素),目前医学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,也无法根治,需终身通过药物及生活方式调整控制血压。结合低盐饮食、体重管理、适度运动等非药物干预,旨在将血压维持在目标值内。

虽然医疗技术进步提高了血压控制效果,但针对原发性高血压,仍属于“控制”而非“治愈”。切勿轻信“根治高血压”的宣传,以免上当受骗。

 

误区三

首次发现血压高,必须马上服药?

别急着下结论!

发现高血压后是否立即服药,需由专业医生根据个体情况综合判断。若血压超出标准较多或病情严重,则需立即用药。部分早期高血压患者若无并发症,可先通过严格生活方式干预(如调整饮食、运动、戒烟酒)来控制血压。若血压达标,可暂时不用药物治疗;若生活方式干预无效,则需服用药物降压。高血压管理需个体化,药物并非唯一手段,患者需改善生活方式,定期监测血压,规范用药,避免器官损伤。

 

误区四

高血压药一旦开始用就会产生依赖性?

误解!

从药理上讲,当前临床常用降压药均通过安全性验证,不会产生生理依赖。实际上,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,需要长期服药控制血压,而非因药物产生依赖性。此外,少部分早期高血压患者可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控制血压,若血压稳定,医生会建议尝试减少甚至停止服药。还有一些继发性高血压患者,在原发病痊愈后,血压恢复正常,可能停用降压药。因此,是否需要终身服用降压药取决于个体具体状况,患者应遵医嘱定期监测调整治疗方案,切勿因担心“依赖性”而拒绝服药,导致血压失控。

 

 

误区五

年轻人有高血压不要紧?

错!

高血压对血管的损害不分年龄,放任不管将加速心、脑、肾损伤。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多为轻度(1级)高血压,相较于老年人群,高血压病程短、器官损害轻,心血管风险多处于低危、中危水平。因此,年轻人血压高了往往没有不舒服的感觉,偶尔体检发现血压偏高也觉得无所谓,部分生活习惯不够健康的依旧抽烟、喝酒、熬夜,对自己血压偏高的问题很不重视。但近年来,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伴发肥胖、糖脂代谢紊乱的比例逐渐增加,心血管风险有所上升。

对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,应重视长期及终生风险评估。年轻人应定期体检,改善生活方式,积极控制血压。

006u2NMigy1hvrcj3c20wj30u0140go6.jpg

 

误区六

高血压是遗传疾病,难以预防?

别这么想!

高血压虽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,但它是可以预防的。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推迟高血压的发病年龄,减少降压药的服用种类和用量,预防一部分高血压的并发症。高血压与遗传有关,但也与很多其他环境因素相关,如高钠盐低钾盐饮食、肥胖、喝酒、抽烟、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会引起高血压。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,可以降低发生高血压的风险,预防及推迟高血压的发病。对于有高血压家族遗传基因的人,更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
 

误区七

银杏果可以用来降血压?

别盲目尝试!

不要自行采摘烹调银杏果来降血压。银杏果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,但目前并无科学依据表明它能降压。银杏果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有毒成分,如白果酸、氢化白果酸等毒素,食用不当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,危害身体健康。此外,许多银杏相关的降压研究主要集中在银杏叶提取物,而非银杏果,且大多数研究结论是没有效果。总之,高血压是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的慢性疾病,银杏果并不能直接治疗。因此,不要盲目相信偏方(如银杏果)能降压的说法,如有血压问题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。